【我来讲校史】长春记忆(七)我与校报的笔耕圆梦故事


有一种记忆叫大学,有一种情怀叫母校

2025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将陆续邀请部分师生校友,开设“我来讲校史”人物专栏讲述难忘的曲园记忆,展现不凡的曲园精神。首期走进长春记忆”(共七篇),倾听胡长春老师讲述的曲园故事。

讲述人:胡长春,山东费县人,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1985年毕业。历任《曲阜师大报》编辑部编辑,真人在线网,搜狗百科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地理与旅游学院、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


长春记忆(七)我与校报的笔耕圆梦故事

《曲阜师大报》,大家通常称为校报。我从1985年大学毕业来到校报编辑部做编辑,从此就与校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校校报创办于火热年代的1957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停刊,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复刊。出版周期从月报到半月报再到旬报,稳定在半月报。刊号由内部刊号变成了国内正式刊号。印刷质量也突飞猛进,由最初的人工打字蜡纸油印,到正规铅字印刷,再到现代化的激光胶印;版面也从四开小报成长为对开彩色大报,已经出版了1100多期。

我到校报工作的时候,宣传部分管领导是白林德副部长,编辑部编辑有瞿鸣恺、张树亭、徐洪龙、张幼林,还有我。

到后来,人员出现了较大变动。分管领导是陈复昌,老的编辑同志调出较多,陆续充实了新毕业的年轻一代。记得在校报工作过的有李钧、郑士民、徐秀、鹿宽、马士远、王海红、冀玉珍等。

随着工作需要,人手紧张,我的工作业务也不断调整变化。采访写作、编辑校对、出版发行都是多面手,学校要闻、校园空间、论坛深读、文化广场等版面我都曾经编辑过,并且从事了近十年的大学生通讯社指导老师。工作岗位也从普通编辑到校报主编,成长为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副部长,再到宣传部长。

在长期办报实践中,校报同志们坚持新闻党性与圣地学府特色和学校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特别是陈复昌副部长在分管校报期间,本着对党的事业和学校工作认真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校报同仁一道,全心身投入,切磋琢磨,呕心沥血,总结提出了“标题报纸眼,宜明忌暗;版面报纸脸,宜活忌板;内容报纸神,宜聚忌散;言论报纸灵,以深忌浅”和“静中寓动,理中含情;拉开距离,打破平衡;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多而不乱,大而不空”“大标题、短文章、多栏目、好图片”以及“小报小办与小报大办”等办报理念,起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我在校报工作15年,既受益匪浅,也有许多深刻体会。校报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重大决策,推动工作,推广典型经验的重要窗口;校报是宣传圣地学府办学成就,传播学校文化特色,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的靓丽名片;校报是立德树人、办报育人的有力载体;校报是扩大学校影响,联系广大校友的纽带和桥梁;校报还是培养人、锻炼人、成就人的阵地和园地。

就拿办报育人来说,校报为了加强学生通讯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1990年代成立了大学生通讯社,数十年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记得有冯力、宋振远、纪洪涛、石倩、徐怀顺、郑士民、徐启建、刘业伟、柴会群、宋守山、张树伟、凌飞等等,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知名的党政管理干部和新闻媒体记者,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目前,校报勇立时代潮头,贴近学校发展,坚守舆论阵地,提高办报质量,成为了十佳校报和知名媒体,并且做到了报纸、网站、新媒体等融合发展,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相信校报明天会越来越好。


编辑:孙琪 编审:黄江滔

发布:真人在线网,搜狗百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