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动态
热点动态

    【校友风采】好奇心与童心让我充满活力———记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61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多

    王恩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以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5篇,为多种著名国际学术刊物的审稿人。
                16岁:立志科研
      王恩多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1950年由于父亲的工作在济南,回到祖籍山东。父母对她的教育是顺其自然,他们没有为王恩多设计未来,从不勉强她一定做什么,但是儿童节、生日、父亲出差回来的礼物都是。小学时,王恩多就阅读了这些礼物,这些书激发了王恩多对知识的追求,家里买的书读完了,寒暑假她就在山东省立图书馆儿童阅览室自荐担任儿童服务员,服务之余,王恩多阅读了范围更广的书。1955年王恩多考入济南一中,就在那一年王恩多的表姨妈———著名的植物学家吴素萱在对葱蒜等鳞茎植物的鳞片细胞的观察中,发现了细胞核穿壁运动的现象。虽然那时她对具体的研究内容不了解,但感到这位姨妈从事的事业十分高尚,在王恩多一篇我最尊敬的人为题的作文中就写了这位表姨妈。不过科学家对于一个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毕竟还是太遥远了。王恩多在济南一中度过了6年的时光。她酷爱阅读,课余时间在校图书馆里度过了许多光阴。随着自然科学知识增多、思想日益成熟,她逐渐意识到,科学研究是她真正热爱的事业,她立下了以科学研究作为终生职业的志向。
               33岁:第二次读研究生
      1961年,王恩多被曲阜师范学院化学系录取,上学期间,她学习刻苦,积极准备考研究生,自学了很多课程。1965年,21岁的王恩多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博士邹承鲁研究员的研究生,但却因一年后的文革而被迫中断了学业。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后,尽管拿到了补发的毕业证书,王恩多却毅然第二次填写了研究生报考表,仅仅为了一个朴素的信念———文凭不是重要的,关键是有没有学到货真价实的知识。那年王恩多33岁,已经是一位8岁孩子的母亲。不久,她又第二次考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成为我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王应睐先生文革后的第一个研究生。
      作为妈妈研究生,毕竟需要付出更多。当年一家三口分居遥远的三地,爱人在比利时留学,儿子在天津由婆母照顾读小学,王恩多则孤身在上海读研究生。忘掉儿女情长、日以继夜地在实验室埋头学习和做研究,是她那时的生活写照。
      作为一名女性,王恩多现在感到很知足,温馨的家庭支撑着她一步一个脚印,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作为一位科学家,王恩多却始终保持永不满足的态度,时常会提醒自己竞争面前男女平等,别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照顾你,也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为难你。关键是你自己要具备竞争的能力。因此,王恩多的诀窍是:抓住重要阶段的重要问题,平常不要为家务事牵扯太多的精力,烧饭做菜尽量简单,保证营养,尽量挤出时间多看书,多做研究。
      如今,那些饱尝艰辛的日子,都已淡出回忆,惟一难忘的是对于儿子的愧疚,当年由于工作的需要,王恩多不得不在儿子2个月大时就中断母乳喂养,由家里的老人照看。尽管儿子身体还不错,但不太喜欢运动,体育不是太好。后来,她又经常出国留学进修,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这些都成了王恩多至今无法弥补的遗憾。
               40岁:执着的大龄留学生
      1984年,DNA重组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40岁的王恩多申请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ogarty国际基金会提供的奖研金,成为该基金会资助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在加州大学戴维斯 (Davis)分校医学院学习期间,因为过去只有DNA重组技术方面的书本知识,没有任何实战经验,颇感压力。然而凭借3个月的不断探索,她的研究结果让国外专家们刮目相看。半年后,Fogarty国际基金会破例继续提供给王恩多第二年的奖研金。得知消息,霍兰德(Holland)教授高兴地拍了拍王恩多的肩膀。据他所知,这可是Fogarty基金会提供时间最长的奖研金,这个40岁的中国女留学生真不简单!
      1987年,重新回到上海的王恩多的人生轨迹又开始了一次新的飞跃。回国不久,她便接到王应睐先生交付的酶与核酸相互作用研究课题。然而,当年的现实甚是严峻,课题组之前已4年未出成果,不少科研骨干或出国,或调走,余下的人几乎没有做过多少具体实验,课题经费每年也仅有6万元人民币。1992年夏天,王恩多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需要马上住院开刀。进退两难时,还是毅然决然地临危受命。至今她依稀记得手术前一天的晚上,中山医院的病榻上,颇有出征未成身欲去的味道。
      手术4个月后,王恩多恢复得不错,在医生的同意下,她手提行李出现在巴黎,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让·甘乐芙(JeanGangloff)研究员的实验室合作研究。为了不使对方有任何思想负担,当时王恩多丝毫没有流露出病人的迹象,照样像常人那样用放射性同位素化合物做实验。两年之后的一次闲聊中,让·甘乐芙研究员才得知这个秘密,直摇头说:不可思议。
      此后的10多年里,王恩多又去法国、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地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让我国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才是我们科学家最为欣慰的事情。王恩多常对研究生说,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没有祖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没有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与投入,个人要想取得成就是不可能的。虽然在国外或许能拥有丰厚的酬金或地位,但是祖国却给了我们一种血脉相连的的感觉。
               66岁:快乐的知心老舅妈
      在王恩多家的书架上放着一排照片,与学生在匹萨餐厅里的合影、女科学家合唱团的纪念留影、与同事的旅游近照……每次看到这些,她总是喜上眉梢。
      在王恩多的心里,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她喜欢面对面地与他们交流,教他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绝不用半句命令的口吻。命令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会自觉去从亲手做的实验中寻找答案。所以王恩多经常思考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回答。王恩多表示,我为他们的不断成长高兴。
      王恩多经常用自己的经历告诫学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你所在的单位,前辈的提携和鼓励,同辈的支持和关心,学生的帮助和合作。她希望科学家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应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王恩多曾当过上海生化所三届12年的妇委会主任,两届上海市科技妇委副主任和主任,是大家的知心老舅妈。曾为了别人家孩子的入托问题,三番五次找领导商量。如今又被选为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理事长,她希望能让科研女性拥有更宽松的环境,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快地成长。作为第十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王恩多忠于职守,热衷于反映科研工作一线的问题,每年都提出关于科研的意见和议案。她提出的修改国家科技进步法、修改审计法、评定科技成果要把署名问题单列出来、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应该随着GDP增长同步增加等多件议案,均被采纳。
      她建议有关部门应考虑建立一套机制,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法规,让参与科研、中试和最终生产的人都能共享科技成果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成果和产品之间架起桥梁,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档案和论文,造福于社会和人类。假如我不提,领导就很难听到最基层的科研人员的声音,人大代表不能光带耳朵。王恩多说。
      王恩多的格言是童心和好奇心使人永远快乐,这种性格使她总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浓厚的兴趣,使她以简单的方式处理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虽然我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学无止境,我还是要不停地努力,与时俱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恩多表示,人们只要从事了自己喜欢的事业,认准了目标,并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总会有结果的。这一切使人快乐。

    (校报与发展规划处合办)

    发布:真人在线网,搜狗百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