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动态
热点动态

    【校友风采】书承羲之韵 情系翰墨缘——记我校文学院85级校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岩选

    李岩选,字寻璞,号砺石斋主 。1948年生,山东临沭县人。毕业于真人在线网,搜狗百科。从教多年,曾任临沭县文化局副局长。后供职于山东省出版总社,编审。从事出版编辑工作二十余年,业余时间潜心研究书法创作。先后出版书法字帖、专著、光盘等五十余种。其作品多次在国际、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山东工作委员会主席,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书承羲之韵   情系翰墨缘 

     有哲人说:“书法是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感悟。”它蕴含着东方文化的思辩哲理。书法作为华夏文化的母体艺术,诠释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在社会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而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书由“技”入门,继而入“法”,最后问“道”。书道中潜藏着深奥的哲理与永恒的精神,是沟通自然造化与书法家的心桥。是以如此,书法家以笔墨融合宇宙的广袤和深邃,天地灵气悠然徜徉于纸上。李岩选先生,用一管毛笔“先仪风骨,后追精神",经受黑白之道的洗礼,执掌书法墨语魂魄,深得其法,终悟其妙。

        师古尚法   书入正途

    李岩选先生,出身教师世家,秉承了书香门第的灵性与天赋。植根于淳朴厚实的齐鲁文化,自幼与书画结缘而情有独钟,耳濡目染,砺笔操练。一笔一划写“大仿”,一字一句读文章,先后师从著名书画家王小古、张寿民、包备伍等,在研习传统功力的同时追求一种自由率意的境态和对艺术深层次的领悟与思考。他注重文化修养,在主攻书法之时,又广涉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所以他的书法作品,法度严谨,又不落窠臼,意韵丰厚,有大家风范。

    性情所致,先生学书忠于传统,师古守正,先工唐楷,又习魏碑,字体隽秀端庄,刚柔相济,好一派正大气象。他追求自我精神的净化,卓立特行于闹市之外,与山林同趣,与自然为舞,书法艺术渐添真气和灵气。他孜孜不倦几十载,在技艺精微之处呈现哲理精神,含于笔墨内,亦在笔墨外,观其书法,浩然正气游弋其中,所谓“有动于心者,寄于一书”。

    李岩选先生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中不趋时跟风,而是恪守传统,甘于寂寞,临池不辍。观先生的书法作品,其书作大气磅礴、鲜明的个性风格和高妙的艺术语言给人们以强大的视觉冲击,那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苍辣遒劲的线条,在一波三折的起伏连绵中,伴随着生命情感的节律流露,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先生挥毫之时那雄壮豪迈的气势。书风朴实凝重,含蕴深厚,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提、按、顿、挫分明,不激不厉,“一点一划皆如抛砖落地”,一招一式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以碑意入书,方圆结合,却也率意自然,丝毫没有媚饰之态,隐约透射出刚毅沉稳而又谦恭内敛的性格。

       博学笃志 正气凛然

    书法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里充满了灵性,或工巧、或飘逸、或超然出尘、或浑然大气。所以,书法艺术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纸上墨舞”。书法家赋予了书法人性,于是就有了书品。

    元代画家倪云林在论画时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在文人雅士看来,绘画无非是借外物之形象以写胸中之所有,所以强调“意趣俱在笔先”,否则胸无丘壑,笔下只能是些死山死水,毫无神韵可言。书法亦然,书法的“胸中之所有”,除临帖摹碑,更重要的还是内心的修炼,品行学识的修养。明代文征明认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仅仅在笔墨技巧上玩弄花招,至多只能达到艺匠的工巧,没有神采,没有灵气,也就没有艺术可言。

    “书如其人”,书法艺术的生机,有赖于书法家的人格力量,这是中国古代先哲们的经验之谈。书法中所提倡的“道法自然”、“字为心画”,就是讲究客观美与主观审美情趣的统一,观书法人,若太萎缩,则难成磅礴之书;性情旷达之人,运笔则豪放纵逸等等。胸无点墨,不过纸上随意游走而已,难以达到真正高雅的艺术境界。

     李岩选先生朴实敦厚,做事认真,处世低调,待人谦和。他的字,墨黑的笔迹,仿佛是带有生命的血液,真正是源于生命和心灵的一种创造活动,一种觉悟和神游。行家说他的字是笔沉墨实,大开大合,如凿石曲铁,似黄钟大吕;观之笔笔千钧,欲拔山岳;字字斗墨,将磐江河。先生曾从事文学和音乐的艺术创作,为他的书法增添了几分节奏和韵律美,他认为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尤能陶情冶性,咏志抒怀,他坚持书法“以学为本,以品为高,以神为上,以气自华”的道理。他博闻强记,以提升内涵,常常做三五小诗,或写下人生格言,书以记之。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在书艺评价上也格外看重人品,他说:“书虽一艺,与性道通,固自有大根巨在。”所以李老隐迹书林,沐浴书香,体味人类文化之精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从艺。

      鉴古纳今 推陈出新

    传统的书法博大精深,浩瀚无际,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篆、隶、楷、行、草,自成体系,已趋于高度完美。因此,学习传统书法是学书人的必经之路。没有传统,就没有继承;而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李岩选主张学习书法从碑帖法书中汲取营养,不论哪种书体,都应当“师出有名”。他说,学书法,就要 “先与古人合”,然后化古为我,“再与古人离”。如若循规蹈矩而无新意,一成不变地写下去,就会成为“书奴”。
           
    “笔墨当随时代”要求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融进时代精神,从而使之符合一个时代的审美主流。李岩选认为书家的责任就在于深植传统并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文化精神内核,从而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艺术的特有悟性、敏锐的思想嗅觉以及较高的思辨概括能力。他反对学谁像谁、亦步亦趋的创作模式,认为学书的目标就是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书法最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否则模仿的再像,充其量只是“书匠”而已。

    古人云:“法心师古,意从我出”。师古即学习古法,继承传统,但同时师古不泥古,即所谓出新。他认为创新是在对古代优秀传统的继承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它要接受专家内行的鉴定,又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算真正的传承创新。他认为,有些人既不习名碑法帖,又不懂书法本质,而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有胆无功,信手乱画,根本就谈不上“自成一家”,只能算是亵渎艺术。

    李岩选曾说:书法,既是高深的艺术,又是大众的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发展个性,又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欣赏。若丢掉传统而一味追求怪异,那势必会误入歧途,失去读者和观众;那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曾经撰写了一幅对联“扬经典正气,摒丑俗流风”,正说明了他鲜明的艺术观点。

    李岩选先生已将步入“古稀”之年,在书法艺术上颇有建树,造诣匪浅,然他仍壮心不已,鸿意未泯。他善于自律、自立而自强不息,他常常做自我批评,回头看看自己之前的书作,觉得不堪入目。于是暂且搁笔,掩卷而思,自撰一首书法感悟小诗:“五十余年乱涂鸦,笔塚墨池任挥洒。老来始觉功夫浅,愧对前贤说书法。”可见他不断磨练自己,鞭策自己,不懈追求艺术、砥砺人生的志向和信念。

    (本报与发展规划处合办)